j9.com-2016智能可穿戴产业往何处去?
发布时间:2024-10-14 12:01:02 513 次浏览
智能可穿着产业的发展最先就是指运动手环开始的。短短几年时间,运动手环沦为了全球最风行、最顺利的智能硬件。
去年第三季度伊始,我就在公司内部预测:小米手环早已很有把握全年销量突破千万大关。对于我们这个刚刚创业两年的团队而言,这个消息当然让内部所有人都热血沸腾。然而没有高兴多久,我就意识到,产业新格局即将进行了。
产业新格局数据来源:YahooFinance 欧美可穿着公司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意襟翼 先举一个小例子:美国F公司的某新款手环产品,其USB线的进胶口坚硬到让我吃惊;对于一个产品硬件细节早已无法很好掌控的公司,很难说它否还有充足的能力在硬件上做到持续创意。 然而这不是一个企业的个案,而是欧美硬件公司的典型问题。
除了苹果这种超级硬件公司之外,完全所有的欧美硬件创业公司,由于靠近中国这个生产和供应链中心,造成了语言交流、文化、地理距离和时差的艰难,中国公司在两周之内能已完成的硬件工程,它们往往要一个月才能已完成。 可穿着产品牵涉到到很多亲肤材料、以及与人24小时贴紧配戴的可用性问题,在硬件技术及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创意,硬件研发团队往往必须很多次往返的尝试,才能寻找最佳方案;而如果地域问题造成的时间成本过于大,工程效率大大降低,创意周期大自然也被大大变长。 我能很显著地感受到欧美同行们的这种襟翼。 对于智能可穿着这个新兴而高速发展的产业,这样的襟翼,是可怕的。
而这意味着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加可怕的问题是,在中国,由于互联网公司在智能硬件的大力投放,竞争出现异常白热化,反而增进了中国创业公司基于智能硬件的互联网运营和所求方面的探寻,相比之下走在了欧美创业公司的前面。 欧美的智能可穿着创业公司,我很少听见他们谈论DAU/MAU(日活、月活)。
从商业逻辑上而言,每销售一台智能硬件,可以免费取得了一个APP用户,如果我们把APP运营一起服务于用户,将不会构成未来的一个最重要收益来源;然而,欧美同行们完全没把这方面做到一起,白白浪费了它零成本来作的APP装机量。而中国同行们,反而从一开始就注目用户APP的运营与服务。
华米等一批新的创业公司为何渐渐落败? 华米的第一款产品是小米手环。它构建了当时市面上主要几款产品分别具备的特色功能,并带入了一些独特功能,例如手环自动关卡手机屏保密码;最后华米夹住的环续航时间做了多达一个月,构成了相当大的技术领先优势。 更加最重要的是,华米在短短8个月内已完成了从研发到大规模量产的可观工作量,让产品平稳可信地经常出现在市场上。
华米利用小米的品牌、供应链、互联网流量、电商等资源,缩放了自己的优势,并且创建了一整套类似于小米的互联网运营方法和产品逻辑。因此,华米短短2年做了中国市场第一,全球前三。 在中国,像华米这样的可穿着创业公司,为数众多。
他们很多都在贯彻知名投资人小米创始人雷军总结出来的七字诀:专心、淋漓尽致、口碑、慢。
本文来源:j9.com-www.wywsgl.com